□本報記者 晉雅芬 李雪昆
  ■重磅話題
  編者按 4月底,《競報》《天天新報》相繼休刊再將紙媒生存的話題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在業界看來,報紙停刊的“壞消息”還將不斷傳來,與此同時,作為一種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這些“壞消息”的背後或許意味著,在內容高度同質化的今天,一些報紙的衰亡將換來行業優秀者的重生。
  打開《競報》多媒體數字報的頁面,“今日 2014年5月12日 星期一”的字樣清晰可見,與時間的流轉保持著同步。然而,頁面上所展示的最近一期《競報》電子版,卻將時間定格在了4月24日。
  “經主管主辦部門和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同意,《競報》自2014年4月25日起休刊。”4月17日和24日,作為周報的《競報》,連續兩次於出版日在一版右下角刊發休刊提示,以100多字的感言,與一路相伴近10個春秋的讀者,揮手告別。
  相隔不到10日,上海《天天新報》也在4月24日頭版刊發《休刊公告》,宣佈自5月1日起休刊,兩份報紙的接連退市在業界引起一片嘩然。倒掉的報紙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在這場可以預見的休刊潮中我們該反思什麼?報業的市場格局接下來有何變數?
  未找到生存空間

  長期虧損成為主因
  《競報》也曾有過躊躇滿志、意氣風發的時候。這份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由北京日報社、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北京青年報社聯合投資7000多萬元創辦的報紙,2004年12月28日在其發刊詞《均衡發展的生活哲學》中曾經寫道,“競是一種向上的態度,競是一切夢想的起點,競是自我超越的勇氣,競是永不言敗的鬥志”,並期待著讀者對這份報紙的檢閱,“因為這是一張你可能從未見過的報紙類型”。
  《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2007年、2008年曾兩次採訪《競報》,也是因為在眾多報紙對發行量諱莫如深之時,《競報》成為敢於吃螃蟹的“第一人”——在全國平面媒體中率先推行“發行量跟蹤核查”,並堅持每天在報紙上刊登各分印廠、印務公司的具體印量,以及“歡迎社會各界人士監督,發現虛報印數者將給予100萬元獎勵”的承諾。
  然而,在經歷創業之初的奮發期之後,這份以關註“奧運時代”偉大進程而生、發行量曾一度達到十幾萬份的報紙,卻進入贏利困難狀態,尤其是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結束。為應對數千萬元的巨額虧損,2009年起,《競報》由日報轉型為“精深新聞、精辟言論、精緻生活”的周報,正式淡出北京綜合類日報市場。然而,此舉並未讓《競報》的經營有所起色,在苦撐4年多之後,長期虧損終於讓這份曾經號稱“永不言敗”的報紙不堪重負,在殘酷現實面前做出休刊的決定。
  “創刊者一廂情願,定位模糊不清,當年就預言了壽命不長,本還以為奧運結束就會停刊呢。”對於《競報》長期虧損之後的停刊,《江西日報》記者張緒鴻4月22日在其微博上不留情面地評論道。對於《競報》存在的問題,中國廣告協會報刊分會主任梁勤儉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採訪時也直言不諱,認為這份報紙定位不清,在其他強勢媒體的擠壓下,始終沒有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間,“市場就像是一桌飯,兩桌人或者更多的人吃,勢必會有些人吃不到,強者恆強,弱者就只能退出”。
  在市場競爭中分不到太多“羹”,讓《競報》的停刊成為早晚會發生的事情。在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高級經濟師郭全中看來,不管是《競報》《天天新報》,還是今年1月1日起休刊的《新聞晚報》,黯然離場都與其自身經營狀況有著很大關聯。“我們常常說報紙重採編、輕經營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國報業目前整體經營水平較為低下,在這樣的內因下,當外部環境較好時,管理、經營等方面的弱勢還不足以導致報紙倒閉;但在目前外部競爭加劇的情況下,這類紙媒經營狀況會進一步惡化,最終導致被淘汰。”
  刊號含金量縮水

  不再勉強維持生存
  那麼,經營惡化就一定會休刊或停刊嗎?答案是“不會”。梁勤儉對此就直言,現在一些報紙有發行、沒訂戶,即使有了訂戶,也仍然沒有讀者,可以說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價值和必要,但即便如此,這些報紙仍然苟延殘喘地活著。
  對於這種頗為矛盾的現象,《經濟日報》新聞研究部副主任曹鵬分析說,其實早在2010年前後就已經出現一大批報紙經營不善、虧損的情況,當時一些擁有刊號的單位認為刊號是一個很好的資源,雖然自身沒有條件、能力、資源將其辦好,卻可以通過合辦合作等方式實現其價值,在這期間不少報刊都是以此謀生。
  近來之所以有報紙頻頻宣佈休刊,在曹鵬看來,“原因就在於看不到發展的希望”。曹鵬表示,這兩年的形勢有所不同,隨著市場發展變化,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移動媒體的發展,紙媒處於下行趨勢,進而造成了刊號的市場含金量嚴重縮水。隨著自身資金狀況以及來自市場方面的壓力,很多擁有刊號的傳統媒體越來越感到手中的資源已是雞肋,因此,痛下決心不再勉強維持它的生命,而是選擇了放棄。
  “即使在市場大環境較好的時期,也有近百分之二三十的紙媒經營不善。”曹鵬攤開一幅殘酷的現實圖景——當這些報刊在合作辦報辦刊的市場進入蕭條期時,一方面尋求合作的伙伴數量在減少,另一方面,對方的合作條件也變得更為苛刻。因此,經營不善、缺乏競爭力的紙媒資源退出市場,似乎成為一種必然。
  記者從曾經在《競報》工作過的北京報業集團相關負責人處瞭解到,目前該報相關工作人員的主要精力放在因休刊而帶來的後續問題的解決上,包括為訂閱了全年報紙的讀者辦理退費手續等,而對於這份報紙的未來尚未有明確的下一步打算。對於一些近期宣佈休刊的報刊,梁勤儉預測“也許再無出頭之日了,除非找到自己的市場空間在哪裡,而且有人願意投資”,“畢竟一份新辦報刊要想在市場上生存下來、站穩腳跟,是需要相當大投入的”。《新聞記者》雜誌主編劉鵬也不認為這幾家報紙休刊後會很快推出新的轉型報紙,“過去刊號稀缺,如果有報紙休刊或停刊會馬上轉型做一份新的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報紙,轉型中的刊號資源也十分搶手。但如今,刊號的稀缺性已經大大降低。”
  同質化現象嚴重

  休刊趨勢還將持續
  在梁勤儉看來,近來報紙頻頻傳出的休刊消息反映出目前中國報紙的種類過多、產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已經非常突出。“北京等一線城市有這麼多報紙競爭,一些地市卻只有一份報紙,辦報水平很低,可仍然活得有滋有味。”
  郭全中對此持同樣的觀點,認為我國一線城市中報紙飽和量很高,同質化現象極為嚴重,因此導致了競爭的加劇。“就北、上、廣、深等城市而言,一座城市並不能承載如此多的同質化定位的報紙。”
  近年來,一些業界學者對“一城一報”模式進行了研究。比如,《中國記者》雜誌值班主編、清華大學未來媒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國權就表示,年初《新聞晚報》的休刊以及最近《競報》《天天新報》的休刊,都給業界造成了很大衝擊。但事實上,2013年至今,停刊的報紙遠不止這些,還有更多的報紙悄無聲息地停了。2008年到2012年,全國公開發行的報紙種類並沒有太大變化,最少的是2012年,有1918種,最多的是2008年,有1943種,整整4年,只減少了25種報紙。但2013年一年,報紙種類就急劇下降到1821種。“可以預判的是,這種大規模的休刊或停刊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直到格局基本穩定。”
  而所謂“穩定”,在陳國權看來,就是指都市類報紙“一城一報”格局的形成。“2013年,上海報業集團成立之初,我就預判,‘第二子報’如《新聞晚報》將成為首批被關停並轉的報紙,即使上海報業沒有整合。因為,現有的市場空間無法支持那麼多的都市報在同城並存,同一個報業集團共存兩張定位類似、價值雷同的都市報沒有任何意義。過去的一城多報格局是建立在報業曾經的強大贏利能力基礎之上的,足夠的需求足以支撐多家報業集團同城同質競爭。但現在,一些報業集團的整體贏利能力在迅速衰減。在這種情況下,曾經承載同城報紙競爭‘護衛艦’與‘防波堤’職能的大量的‘第二張都市報’,裁撤將成為必然。”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新聞晚報》《競報》《天天新報》等紙媒的接連休刊,也許是多米諾骨牌。未來,這種趨勢還將在一些價值不大、生存艱難的報紙身上持續。
 
 
(編輯:SN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51pemb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